Kubernetes:CPU 配置、Linux CFS、编程语言的性能问题
Kubernetes CPU 配置 -> Linux CFS
在使用 Kubernetes 时,可以通过 resources.requests
和 resources.limits
配置资源的请求和限额,例如:
|
|
对容器的资源配置会通过 CRI
组件(如 containerd
、cri-o
交由更底层的 runc
或 kata-container
)去设置 Linux 的 cgroup。
在 cgroup v1 中(目前仍然是主流版本,v2 则正在发展):
-
requests.cpu
对应为 cgroup 的cpu.shares
。cpu.shares = 1024
表示一个核 CPU,requests.cpu = 250m
表示 0.25 核,对应的cpu.shares = 1024 * 0.25 = 256
。此项配置只作用在 CPU 繁忙时,决定如何给多个容器按比例分配 CPU 时间。 -
limits.cpu
对应为 cgroup 的:cpu.cfs_period_us
:表示 CPU 调度周期,一般是 100000 us,即 100 ms。cpu.cfs_quota_us
:表示在一个周期内,容器最多可以使用的 CPU 时间。limits.cpu = 500m
表示 0.5 核,对应的cpu.cfs_quota_us = 100000 * 0.5 = 50000
。
以上配置可以进入该容器中的 /sys/fs/cgroup/cpu/
目录查看,也可以直接查看宿主机上的 /sys/fs/cgroup/cpu/kubepods.slice/kubepods-burstable.slice/kubepods-burstable-pod<uid>.slice/cri-containerd-<uid>.scope/
目录。
此时可以看到,在容器环境下,对 CPU 的限额是通过 Linux 的 CFS 机制来完成的。由此很自然地引出了一个问题:容器里的应用程序/编程语言拿到的 CPU 核数是什么?
容器环境中的编程语言
如果通过 CPU 核数去设置协程/线程/进程数时,可能会发生意料之外的性能问题。
在 Golang 中,通过 GPM
(Goroutine-Processor-Machine
)模式调度 goroutine
,而 processor 的数量取自 GOMAXPROCS
,GOMAXPROCS
的默认值则是 runtime.NumCPU()
拿到的宿主机 CPU 核数。这可能导致应用程序出现更大的延迟,容器配额越小、宿主机资源越大时影响越糟糕。解决方式就是设置 GOMAXPROCS=max(1, floor(cpu_quota))
,或者直接使用 uber-go/automaxprocs
这个库。更多信息可参考:https://github.com/golang/go/issues/33803。
在 Java 中,JVM 的垃圾回收机制与 Linux CFS 调度器的相互作用,也可能导致更长的 STW(stop-the-word)。LinkedIn 工程师在博文 Application Pauses When Running JVM Inside Linux Control Groups 中则建议提供足够的 CPU 配额,并且应该根据场景调低 GC 线程。
更好的方式显然是消除模糊,根据容器的资源配置,明确地设置相关影响值。
总结
Kubernetes 工作负载的 CPU 配额决定了 Linux CFS 的行为,进而有可能导致编程语言意料之外的性能问题。
(我是凌虚,关注我,无广告,专注技术,不煽动情绪,欢迎与我交流)
参考资料: